焦裕祿為啥沒有“票惑”?
  □ 易國祥(武漢 公務員)
  在教育實踐活動中,河北省針對一些幹部跑官要官,喜歡到上面找人打招呼,換屆拉票現象屢禁不止,以票取人使好官吃虧等現象,改進幹部選用方式——考核不行,得票再多也沒用。(3月25日《人民日報》)
  河北省完善幹部考核體系,不乏針對性,其中默認以往幹部工作中存在“好官吃虧論”,有些官員感覺自己“收支”失衡就不足為奇,一些本色消褪的官員,就壓抑不住求票拜票的衝動,整個官場難免瀰漫著“票惑”。
  最近,習總書記赴蘭考重提焦裕祿精神,讓我們重溫那篇著名的報告文學和紀實性電影《焦裕祿》,感覺當年焦書記從來就沒有“票惑”。他第一次參加縣委會,就頂著領導班子的不同意見,帶領與會人員到火車站看逃荒的災民;在取消縣委工作人員“副食本”特權時,讓一些既得利益者很不情願;為了保護基層困難幹部而購買高價糧,他稱“犯點錯誤也值得”。
  焦裕祿的每一次主張,都有可能失去在當時那種體制下決定他政治命運的“選票”,但他總是義無反顧。已經被歷史反覆洗練和定格的焦裕祿,足夠讓人相信,他如果遭“逆淘汰”,或受處分,也不會認為自己吃虧。焦裕祿精神中這樣一種需要品味的元素,在現代官場,無論是組織還是個人,都是稀缺的。
  慶幸的是這個好官沒有受到嚴厲處罰,反而贏得了組織信任。反觀現實,確有好官的脊梁被現實壓垮,命運被歪風所綁架。“唯票”的根源之一是“好官吃虧”,與其指責官員“票惑”,不如承認官場缺少浩蕩正氣,而弘揚這種正氣,以平衡思維解決,並非根本之法。
  焦裕祿心裡裝著群眾,唯獨沒有自己,這已經蓋棺定論,但當時也有人譏諷他討好群眾,有野心,好官難當一樣存在。可是,為人民做點工作,最終是為了自己升官,在焦裕祿的世界觀里根本沒有這條規則,這才是無欲則剛的“硬通貨”。
  然而,當焦裕祿面臨上級可能的處分,在他病倒離開蘭考的路上,在他逝世後落葬蘭考的出殯現場,百姓就出現在焦裕祿的面前。這一切,緣於當蘭考群眾最困難的時候,他總是出現在群眾面前。“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處眾人之所惡,故幾於道。”沒有“票惑”,卻如此“票亮”。  (原標題:焦裕祿為啥沒有“票惑”�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g82vgwls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